学术动态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一所以文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学府, 校园面积2688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北碚校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来校作题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的专题讲座

3月4日晚,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精是讲堂”第124期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讲座开局之讲在博雅楼504会议厅举办,本期讲座以《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为主题,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陈平原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由文学院执行院长、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负责人凌孟华教授主持。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孟小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负责人周晓风,学校教师代表、文学院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陈平原教授指出,抗日战争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浩劫。然而,战争没有摧毁中国大学,战争期间中国的大学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随着战争的爆发,中国最发达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地区相继沦陷,读书人和大学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为了躲避战火,他们只能向西南、西北等大后方迁移。这一迁徙过程并非易事,而是一场充满艰辛与奇迹的旅程。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陈平原教授通过民国时期地图标注了十所大学的西迁路线图,大部分大学的迁移过程并非事先设计,而是迫于战火逼近,不得不一再搬迁。

为了深入揭示战争中大学教师的心路历程,陈平原教授精心选取了十篇当年的日记、演讲、书札、散文、碑铭和著作等珍贵文献,这些文献记录了教授与校长们在战争中的亲身体验和内心世界。陈平原教授指出,抗战期间,大批中国大学内迁,其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更在于彰显民族精神和抗战的坚强意志。弦歌不辍,不仅是教育界的坚守,更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和必胜信念的象征。

陈平原教授从教育史角度分析了战时大学的特点,又以十位北大文学院教授为例,探究当时读书人的精神状态。

在互动环节,陈平原教授与现场的同学们展开深入交流,耐心解答了文献整理和AI时代中国教育的挑战等疑问。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 渝ICP 备05001042号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500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