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师故事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一所以文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学府, 校园面积2688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北碚校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重师故事  >  正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重师故事  >  正文

【驻村故事】我校驻巫溪县徐家镇岔路村第一书记陈发明:提升教育扶智,夯实产业富民

2025年初,地处偏远大山深处的巫溪县徐家镇岔路村二楼会议室,重庆师范大学校长王国胤一行走访慰问驻村第一书记陈发明并听取汇报。

“除了完成驻村常规工作外,我们主要抓两件事:一是教育帮扶,二是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包括个人帮扶和集体帮扶;产业帮扶,主要体现在“三个一”的历史性转变……”陈发明介绍道。

教育扶智 让偏远山村也能培养出优秀学生

“我有一个梦想,让徐家镇白鹿中学成为地跨陕、鄂、渝三省交界的一颗教育明珠,让更多的当地孩子安心在这里上学,培养优秀人才,走出大山,面向世界”。这是陈发明教育帮扶的执着理念。

一年前,岔路村组织委员李其梅对他说:“陈书记,我们村有几个贫困学子,大部分是单亲或残疾人家庭,您看能不能联系资助单位帮他们一把呢?”“没问题,我尽快联系。”不久,陈发明联系并签约重庆杰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资助岔路村陈春年等5名学生,每学期生活费2000元,直到完成高中学业。

为了提升中学教学质量,培养师资队伍,通过陈发明的牵线搭桥,2023年6月,重庆市大坪中学与白鹿初级中学正式签订“城乡协同发展”协议,两校互派教师进行教育与管理,参与课程与教学的交流、学习。给10名贫困学生每人捐赠助学金1000元,为学校捐赠5000余元体育器材。12月,重庆市教科院与巫溪进修校主办,巫溪县徐家镇小学、白鹿中学承办的《名师送教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成功举办,来自全县的专家教师180余人参会,为当地教委节省经费100多万元。

徐家镇党委书记崔道全高度评价此次活动,提出活动的成功举办,是第二批主题教育的生动展现,契合乡村振兴五大战略的人才振兴与文化振兴,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振兴意义重大。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把学生培养优秀,就能很好地阻断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基础教育创造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感谢陈发明书记的倾力参与。

2024年4月,陈发明为白鹿中学捐赠专著《中学校园流行语与校园文化建设》200本。12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税强书记、凌孟华院长一行前往徐家镇岔路村慰问陈发明书记,深入了解农村教育及发展现状,并为当地学校白鹿中学和徐家小学捐赠物资,以实际行动支持乡村振兴事业。

产业帮扶富民 产销一体化模式打造农民增收致富法宝

徐家镇位置偏远,土地贫瘠,物产单一。如何生产出特色农产品,确保销量稳中有升,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陈发明在驻村帮扶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破解村镇一级农特产品生产与销售单一化的局面,应立足徐家镇,放眼大巴山,让农特产品的统购统销生态化与多样化,自己建厂、办公司。”

在他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岔路村产业发展“三个一”的崭新局面:升级提档一个公司——巫溪一线天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保留原有酒作坊生产线,增设干制农产品加工生产线。打造一个“巫溪味道”农特产品包装——和四川美术学院插图与衍生品工作室合作,创新设计并推出系列文化产品包装礼盒。搭建一个“832”全国网络销售平台——上架8个特色农产品,制定“633”产品销售利润分配模式。

在较短的时间里,他依托派出单位消费帮扶以及线上线下销售的方式,助销农特产品10多万元,创造利润2万多元。“有了这些,岔路村就具备了集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和利润分配的产业发展链;特别是公司成功入选“832平台”,村里的农产品就能走进学校、走进超市,走进千家万户。当我们驻村工作队离开这里,我们村的集体经济依然能够继续发展与壮大。”陈发明自信地谈到,“我们又即将完成‘巴山珍品’的商标注册,这样的我们的公司的品牌、产品包装、832平台、商标、分配制度等产销一体化就更能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了。”

驻村一年又半载,耕耘总有收获时,在村里,群众热情地称他“陈书记”;在学校,学生亲切地叫他“陈老师”。书记是担当,教师是本职,热心为民是党员情怀。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 渝ICP 备05001042号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500172号